巴黎奥运开幕式,西方文化灭亡的预演?
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
西汉戴圣的《礼记·中庸》中,有这么一句话:“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祯祥就是祥瑞,中国人在历史上见了不少了。但妖孽到底是啥,中国人始终没概念。
万万没想到,都2024年了,法国的奥运会让中国人认识到了什么叫“妖孽”。
本来,在法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国家办奥运会,可以展示的太多了。
贞德、大革命、巴黎公社、拿破仑、《马赛曲》、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居里夫夫妇、戴高乐等等,随便拿出来就是王炸。
结果给全世界看的是啥?
不男不女的舞者,全身蓝色的金色毛发怪物从食盘中钻出,还有三个不男不女的在一起玩多人运动,实在是辣眼睛。
连号称最自由的西方电视台都不得不切掉了好几次,相反一直被诟病保守的中国电视台一刀未剪。
很多人奇怪,法国好歹也是文化大国,怎么搞了这么一堆妖孽上来?
其实吧,我们可以从西方文化的变质,来寻找答案。
1 LGBT渊源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有相当大程度是建立在大量吸收西方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的。
当然,当西方科学涌入的时候,西方文化也顺带着涌入了。
所以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无论是音乐还是乐器,西方文化都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
这种西方文化盛行的好坏咱们暂且不谈,咱们需要先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诞生在完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文化,可以完美嫁接到中国,并被中国人普遍所接受?
原因很简单,那时候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主流价值观有相当一部分是契合的。
比如西方文化中的道德、义务、契约精神,与中华文化中的忠、信、仁、义、孝、惠、让、敬等德行内核一致。
比如,西方文化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责任,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敬畏,也和中国的伦理基本一致。
甚至西方文化中对于社会主流意识的向心力和守护,也和中国趋同。
所以,中国人可以无缝理解西方的一系列文化作品,西方人看了会感动的电影,中国人一样会感动。
美国电影中的帅哥,中国人也会觉得帅,美国电影中的美女,中国人也会觉得漂亮。
《泰坦尼克号》的旷世绝恋,中国人看了哭的稀里哗啦,迪士尼公主们的可爱,也会成为中国小孩的梦中偶像。
几乎所有看过《冰雪奇缘》的小女孩,都会想要一身蓝色公主裙。
总之,早些年的美国电影虽然算是文化入侵,但起码拍的不错,精神是昂扬的,关系是友善的,对反派是嫉恶如仇的。
女人就是女人、男人就是男人、漂亮就是漂亮、丑就是丑,符合普世的认知。
但是问题在于,近些年吧,西方的文化作品,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比如,文化作品应该是讨好主流价值观对吧?但现在竟然变成了讨好少数群体!
迪士尼将21世纪前上映的动画版《睡美人》《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等陆续翻拍成真人版电影,并通过多元化选角来讨好当下的政治正确。
比如《小美人鱼》中,原著中有着“玫瑰花瓣一样细腻的皮肤,深海般眼眸”的美人鱼,竟然变成了黑人!
咱们这倒不是歧视黑人,关键在于,黑人和原著中小美人鱼的形象完全不搭啊!
你就算选演员,起码也要尊重一下原著吧?
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看电影,会受到多么大的心灵伤害?家长幼年心目中小美人鱼的完美印象,彻底崩塌了好么?
如果说黑人演小美人鱼只是碍眼,那么LGBT的活跃,则是辣眼了。
LGBT是一个缩写词,代表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和跨性别者Transgender(在中国有一个谐音理解:乱搞变态)。
在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其实也不认同LGBT的。
基督教认为,男女之间的以生孩子为目的的性爱才是正常的,其他所有的性爱都是不洁的、违背了上帝旨意的!如果是同性之爱,更是不洁中的不洁!
所以,在西方世界曾经长期对LGBT群体进行镇压,后来随着工业进步,人口不再作为财富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LGBT群体的迫害才基本停止。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因为LGBT不是社会主流,大家谈不上重视,也谈不上歧视,反正就是主流群体和LGBT互不干扰,你老老实实待着,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从2000年代开始,西方开始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觉醒运动。
这种运动源于美国人对有色人种、同性恋社群和女性身份认同政治的“觉醒文化”(马斯克称之为“觉醒病毒”)。
本来吧,这个运动是为了推动同性恋合法化的,想让自己这个群体获得平等的权利。
但问题在于,莫名其妙地,近些年LGBT平权运动,竟然变成了特权运动!
LGBT群体,不见得有什么贡献,但却一个劲地挥舞彩虹旗,喊“我是LGBT,我骄傲”!
你也别管人家骄傲什么,反正人家就是“我是LGBT我有理”,不论什么领域,都索要特权,你不给,就是歧视。
美军,跨性别者当上了四星上将。
美国政界,同性恋异装癖当上了美国能源部核能办公室乏燃料和废物处理部门的助理副部长。
奥斯卡奖评奖细则,也要求竞选作品满足一系列包含少数群体的标准,从而保证所谓“DEI(多元、平等、包容)”的精神。
甚至你开公司,都必须要包括一定比例的LGBT人群。
LGBT群体其实顶多算是恶心人,但问题在于,LGBT的成功,让其他群体看到了少数派带来的好处,于是也纷纷站出来索要特权。
所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不论是政策还是文化,都无底线地讨好少数派群体(包括黑人、移民群体、LGBT、女权、动保等等),以彰显自己的“文明”和“政治正确”。
比如那位啥都不会只会哈哈哈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就是如此。
黑人、亚裔、女人、移民身份、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buff叠满了,堪称美国“政治正确”食物链顶端般的存在。
但是,虽然少数派拥有了和这个群体数量完全不符的影响力,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数量上仍然是少数,而且影响力也不足。
比如,尽管少数国家认同同性恋结婚,但在很多国家,这有悖于常识传统,多数民众也不会接受。
那咋办?
这些群体要做的,就是不断彰显自己群体的形象,将其包装为“先进”“开放”“包容”的文化。
借此进行洗脑,增强自己群体的“吸引力”,让更多人“觉醒”(特别是青少年)。
不要低估少数派群体的努力。
以LGBT群体为例,从医学数量来看,LGBT群体顶多也就占人口的2-3%,但是到了2023年,美国的LGBT人数达到12%,欧洲的德国为7%。
1997年至2002年出生的美国人,LGBT比例占到了可怕的15.9%!
就连马斯克的儿子,都中招了,直接变性成了女人,而且选择与父亲断绝关系,连遗产继承权都不要了。
虽然这件事把马斯克气了个半死,但却成了LGBT最好的宣传工具,你看马斯克的儿子都变性了,你还犹豫什么呢?
所以,这些群体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宣传自己理念的机会。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就出现了一群男士在彩旗下牵手亲吻、不堪入目为LGBT浓妆墨彩的舞蹈、跨性别群体演绎的《最后的晚餐》等等。
说严重点,这是对人类基本价值观和文明的一次挑衅。
当少数群体把持了这种政治正确和话语权,反映在西方文化界,自然就是审美变成了审丑,社会上群魔乱舞了。
西方的文化圈里,从此再也诞生不了展现力与美的大卫雕塑,再也诞生不了大气磅礴的宏伟建筑,再也诞生不了浪漫热情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再也诞生不了那些曾经照亮人类前进方向的深邃思想了。
取而代之的,就是放荡、淫乱、女权、LGBT、开放式婚姻等肆无忌惮展示的白左元素,精神上的堕落,思想的麻木。
也许,马斯克对奥运会的评论很到位:
这是西方世界的末日景象的重现,是西方文化的大崩溃。
2 文化沦落
按道理来说,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西方再不济,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的吧?
其实吧,西方文化沦落至此,并不是偶然,而是有深刻的人为原因。
第一,白左思想的极端化。
“白左”是中文圈常用的政治词汇,大意是指迂腐圣母的白人左派,用来讽刺欧美盛行的政治正确和逆向歧视。
但“白左”这个词并不正确,在历史中,他有一个更为准确的称呼,就是新左派。
美国的新左派诞生于60年代,他们之所以叫新左派,是因为他们与主张工人阶级革命的老左派内容迥异。
他们没有什么革命目标,他们只想叛逆的生活,离经叛道的嬉皮士是他们最好的代言人。
但是,资本很快发现了新左派的作用。
资本在与老左派斗争的过程中,工会、工人权利让资本非常头疼,干嘛不另辟蹊径,把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呢?
但是这种方案遭到老左派反对。
于是,资本就扶持新左派替代老左派。
新左派主张的身份政治将不同群体按照纵向划分,让他们因为分歧而无法形成合力。
结果黑人平权、政治正确、女权、环保组织纷纷脱颖而出,掩盖了阶级矛盾,将原本的反抗力量分散化。
当大家都去关心男女矛盾、肤色矛盾、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矛盾、双性人和单性人的矛盾的时候,就没人关心帝国主义、阶级问题、贫穷问题以及资本问题了。
这样一来,资本就可以打着多元化的旗号,名正言顺的引入移民,去工业化。
但是,白左取代老左派之后,很快就走歪了。
90年代之后,冷战阴云消散,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让西方国家年轻人的想法开始变化。
这些年轻人大都家境优越,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同时又很理想化,很容易形成“我即宇宙中心”的观念。
他们有两种认知错觉:
第一,世界应该是美好的;
第二,如果不美好,我就可以通过我的努力让世界美好。
这种认知本质上没什么错,但他们又不像老左派那样敢于身体力行去改变世界(比如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吃不了苦,所以只能搞一些皮毛事情来满足自己“让世界美好”的幻想。
比如,保护一下野生动物啊,抗议一下毛皮制品啊,反对一下核电站啊之类的,借此来显示自己是多么的关爱地球,满足一下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所以在90年代和2000年代初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动保闹得很厉害,爱斯基摩人猎杀个北极熊,就被全世界口诛笔伐,也不管不杀北极熊爱斯基摩人会不会饿死。
但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白左已经不满足于关爱动物了,开始更多地关爱人。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人权,而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需要保证的。
那么歧视少数派群体的行为,自然就是侵犯人权。
但问题在于,很多少数派群体,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各种小毛病,影响别人,按说应该接受处罚。
但是在白左眼中,你处罚,就是侵犯人权,就是阻碍少数群体平权,就是歧视。
本来这事吧,就是吃饱了撑的,但架不住白左能闹啊!结果就是各种离谱的事情层出不穷。
比如,一个男的进入女厕所,过去会被当成变态抓起来,但是如果这个男的声称自己是“心理女性”群体,那就不会被抓。
比如,三个非法移民强奸了一个德国女性,引发轩然大波,但最后道歉的是谁呢?
是这个被强奸的女性,因为强奸后造成的舆论风暴,是一种“种族歧视”。
再比如,为了强调性别平权,西方国家开始大量吸收女性从政担任高官。
咱们这里不是说女性不能当官,但官员的选拔条件,不应该是个人能力吗?和性别有什么关系?
冯德莱恩这样连俄罗斯和乌克兰地理位置都搞不清楚的人,怎么看也不像适合当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但就是当了!还差点成了北约秘书长!
这种舆论氛围,形成了一种“白色恐怖”,任何人都怕扣上一个“歧视”的大帽子,所以就自觉地开始包容任何不正常的行为。
相反,正常人,只是本能地对不正常行为厌恶的人,反而变成了最坏的人。
这样一来,也就放任了少数群体的肆无忌惮了,而由此衍生的各种群魔乱舞,也开始登上各种舞台。
第二,资本力量的推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LGBT元素不仅仅在社会活动当中出现,在商业活动中也频繁出现。
比如,美国品牌Doritos曾经推出过彩虹色(LGBT象征符号)的玉米片。
奥利奥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虚拟的彩虹饼干。
星巴克推出了彩虹杯、用彩虹旗装饰。
Tiffany推出了以同性情侣为主角的订婚戒指宣传海报。
M.A.C更是邀请了变性明星凯特琳·詹娜担任Viva Glam彩妆慈善系列代言人。
事实上,讨好LGBT群体的彩虹营销早已成为了流行的品牌营销方式。
为啥这些商家要讨好LGBT?
显然是看中了LGBT手里的钱。
LGBT群体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除了行为夸张,就是自我为中心,基本不要孩子!
没有了孩子这个吞金兽,LGBT就敢消费,消费能力非常恐怖。
西方国家曾经做过调查,在发达国家,一个LGBT平均每人每年都至少会花掉近2万美元!
按照LGBT群体自己说的有4亿人口来计算,那么整个LGBT群体的年消费能力是恐怖的8万亿美元!
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
因为身份认同,只要品牌讨好了LGBT,那么就会拥有忠实的品牌粉丝,而且愿意为品牌买单!
至于LGBT群体会不会影响社会,资本才不管,资本只想着赚钱。
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品牌为LGBT声援,从电子产品到快消品,都不例外,一个个CEO站出来昧着良心说“GBT是很棒的群体!”
那么问题来了,LGBT群体哪怕再消费,总量也是有限的,平摊到各个品牌,似乎也不多了。
咋办呢?
好办,扩大LGBT群体!
在日复一日的洗脑下,你哪怕是个直男,也有一定概率被掰弯,甚至变性!
别觉得不可能,看看马斯克的儿子就知道了。
为啥马斯克这么讨厌“觉醒病毒”?就是因为觉醒病毒的背后,是庞大的美国医疗产业。
在美国,一些心理异性群体,会寻求做变性手术,而一旦做了,是要终身服药的,更不要说由此带来的抗抑郁药物需求了。
你不去变性,这些美国医生、变性药品的采购商怎么赚钱?
不要以为马斯克的儿子上了精英学校就可以逃避这种洗脑,恰恰相反,这种学校才是美国医疗产业游说的重点。
在美国已经有不少学校被曝光,老师被收买,诱导学生变性!甚至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变性到改身份证,一站完成。
所以,看似社会鼓励LGBT,其实只是为了给背后的产业服务而已,一切都是生意。
至于生意背后会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伦理,会如何影响社会价值观,资本才不管呢。
第三,政治斗争的需要。
前面说了,少数派群体虽然是少数,但这些人群普遍比较能折腾,所以拥有超出其人口比例的动员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抱团。
你看美国大选,平均投票率也就66%多点,但LGBT群体的投票率,高达93%!黑人的投票率也高达80%!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政客只要抓住这些群体,利用其动员能力,就能实现比讨好其他群体更多的投票数量。
为什么2020年的时候,民主党要搞“黑命贵”运动?甚至拜登和佩洛西都要给黑人下跪?
就是因为在美国大选中,其实主流选民都是固定的,那么争夺那些摇摆群体,就成了两党最大任务,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下,少数反而决定多数的命运。
民主党经过多年尝试后发现,少数派群体的身份政治非常好用,只要强调某一身份就能获得选票。
因此他们就不断鼓吹小身份,小团体,还大量放进移民,让他们成为民主党的铁杆票仓。
毕竟这些群体虽然成分复杂,但好处是诉求明确,又很好满足。
他们要进女厕所,就让他们进,他们要同性婚姻,就给他们同性婚姻,他们要下架“种族歧视”电影,那就下架呗。
毕竟,做这些事,比拿真金白银从选民手中买选票要容易多了。
2020年大选的时候,就是因为摇摆州的少数群体投了民主党,才最终把拜登送上了总统宝座。
拜登上台后,也投桃报李,给了LGBT群体和黑人内阁位置,并撤销了军队中的LGBT禁令。
少数群体和民主党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循环,少数群体支持民主党,民主党反过来支持少数群体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少数群体再用更大的影响力去支持民主党。
这样一来,少数群体得到了权利背书。
黑人就可以肆意零元购,LGBT群体频繁闯入女厕所,在大庭广众下亲热,同性恋成为高官,吸毒者、流浪汉和酗酒者满大街都是,全然不做任何避讳。
让美国一片群魔乱舞的景象,就连殖人去了都大呼受不了。
第四,经济的衰败。
在文化圈,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当经济高速发展时,优秀的文化产品也会层出不穷。
比如,70年代日本动画片征服世界的背后,就是日本那个年代的的高速发展。
比如,80年代港片流行世界,也源于当时香港繁荣的经济。
2000年后韩剧和韩国流行音乐征服世界,也和韩国电子产业立国之后,发达的经济有很大关系。
美国就更不用说了,前些年美国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电影大片,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克林顿繁荣”。
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文化毕竟是产品,有钱才有产品,你没有钱,就算《流浪地球》这样的好剧本,也很难拍出效果来。
但问题在于,近些年,随着地缘形势的变化,西方国家对市场要素形成的国际分工横加阻挠,世界经济增速开始明显放缓,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如此。
这样一来,文化产业就不愿意去,耗费高成本去进行“商业冒险”。
为什么《复仇者联盟》出了一部又一部,就是因为过去证明过《复仇者联盟》的成功,所以才要疯狂“压榨”经典IP的商业价值,而不是拍新IP。
就算想创新文化产品,一方面没钱了,另一方面也受限于种种政治正确,到处都是雷区,一不留神就踩雷,导致没人敢再创作,只能炒冷饭。
但这样一来,西方文化毫无疑问就陷入了停滞。
这种情况,其实西方早有人察觉。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就在《西方的没落》中颇具预见性地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伟大文化的最后阶段”。
西方文明已经缺乏早期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近年来,美国作家罗斯·杜萨特也在《颓废社会》中指出,颓废社会中的人们虽然过着相对富裕和舒适的生活,但缺乏活力和创新,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和技术突破。
传统文化陷入停滞,为少数群体的文化崛起带来了机会。
毕竟炒冷饭虽然能吃,但终究不如新鲜食材好吃,当优秀的文化作品供给不足,非主流的文化产品就会趁虚而入,在政治正确下,民众还偏偏不能对这些产品进行批评。
结果就是,各种乱七八糟的文化产品盛行于市,劣币驱逐良币,反而成了主流。
与此同时,从心理角度来看,日渐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驱使普通民众下意识地对产生一种颓废和自暴自弃情结,希望从群魔乱舞中麻醉自己,忘却痛苦。
于是,也就有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满身胸毛的男大姐,忸怩做态的女大哥,毫不掩饰的恋童僻,形形色色的LGBT,等等。
如果不是导演没控制住表演的尺度,出现了亵渎基督和教天主教内容而引发众怒的话,恐怕以西方国家的政治氛围,这次奥运会仍然会被夸上天,成为新时代西方文化的象征呢。
3 转折
战国时期,中国有个先贤叫荀子,他是韩非子的老师。
他指出,在乱世社会风气是这样的:
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翻译过来就是:
什么意思呢?
乱世的人穿衣服,非常华丽奢侈,男的打扮的像女人,社会风俗放纵无忌。
人人都追求短期利益,人们的行为随意而混乱,追求更加非主流的音乐,文章空洞没有内容但是辞藻很华丽。
人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不择手段,但是给去世的人办丧礼却极其吝啬。
全社会不再信奉礼义廉耻,而是崇尚谁拳头大谁有理。贫穷的人去当盗贼,富人则靠违法乱纪敛财。
看看现在的西方世界,是不是这样呢?
毫无疑问,西方世界的文化,正走在灭亡的道路上,而文化的灭亡,往往是国家灭亡的前兆。
也许,巴黎奥运会的这个开幕式,就是西方文明走向灭亡的一个转折。